首页 资讯 正文

四川泸州:“红色文旅+火红甜橙”走出彝寨振兴新路

体育正文 133 0

四川泸州:“红色文旅+火红甜橙”走出彝寨振兴新路

四川泸州:“红色文旅+火红甜橙”走出彝寨振兴新路

中新(xīn)网泸州6月22日电(记者 王鹏)近日,走进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石厢子彝族乡堰塘村,一条条整洁的步行道蜿蜒穿行于(yú)古朴的民居之间,青山绿水映衬下的甜橙基地生机盎然。这个坐落于川滇黔三省交界的民族村寨,正通过(tōngguò)红色文旅与“火红甜橙”产业(chǎnyè)的融合发展,绘出一幅宜居宜业的乡村(xiāngcūn)振兴新画卷。 图为晨雾中的堰塘村。李欣 摄(shè) 堰(yàn)塘村地处(dìchǔ)赤水河畔(pàn),是典型的彝族聚居村寨,全村共558户2526人。近年来,当地挖掘中央红军长征过石厢子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,打造“火红的村晚——相约石厢子一起过春节”村晚等文化品牌,成为全国“村晚”示范展示(zhǎnshì)点。同时,村内的“赤水河”甜橙品牌逐渐走红,形成集种植、加工、旅游为一体的特色产业(tèsèchǎnyè)链条,成为带动群众增收(zēngshōu)的重要支柱。 “我们这里不仅有红军走过的足迹,还有活态(huótài)的彝族文化。”堰塘村第一书记薛元超介绍,当地将传统川南民居与民族元素融合,新建房屋多采用传统风格,通过整合民族类资金(zījīn)、东西部协作资金等各类(gèlèi)资金近3000万元,进行集中打造,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(huánjìng)不断提升。 途经堰(yàn)塘村(tángcūn)的赤水河环线公路,被评为“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”,依托自然资源和红色文化,堰塘村加快农文旅融合步伐(bùfá),发展彝家民宿(mínsù)、农家乐,举办民族传统节庆、户外拓展(tuòzhǎn)、乡野骑行等活动,开发“红色文化+民族文化”的特色研学线路,打造消费新场景,来堰塘村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。数据显示,当前该村年接待(jiēdài)游客近5万人次,进一步带动餐饮、住宿(zhùsù)、零售等旅游收入300余万元,农户户均增收1万余元。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。近年来,为加快赤水河流域精品水果现代农业(xiàndàinóngyè)园区建设,叙永县引进龙头企业(lóngtóuqǐyè)——远益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。该公司总经理肖鹏介绍,堰塘村(tángcūn)基地属干热河谷独特气候,属甜橙最佳生态产区之一(zhīyī)。目前,基地共建成高标准果园1200亩,实现(shíxiàn)山地(shāndì)机械化、水肥一体化与智慧农业相融合,年产量约1000余吨,产值约400万元。 图为堰塘村彝族群众采摘丰收的(de)柑橘。(资料图)郑云霞 摄 薛元超告诉记者,在带动群众增收方面,堰塘村还探索出了“党支部+基地+公司(gōngsī)+农户”的联农带农模式(móshì),形成多元利益联结机制,公司通过“订单农业”与农户合作以(yǐ)保底价格(jiàgé)收购鲜果,确保农户收益得到充分保障;公司常年吸纳本地务工人员50余人,人均增收超过1万元;同时,公司为周边农户免费提供(tígōng)种苗、农资、技术服务,带动200余亩名优水果种植,实现从(cóng)“输血”到“造血”的转变。 “以前(yǐqián)种甜橙不懂(dǒng)技术,果子小、品质差,后来在政府和(hé)企业的支持(zhīchí)下,不仅换了好苗木,还学会了科学种植。”堰塘村四社果农吴晓说,如今他家种植的甜橙已有5亩,年产量约10000斤,年增收3万余元。 如今的堰塘村,红色文旅(wénlǚ)与“火红甜橙”产业相得益彰,绘就了一幅民族团结、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(yíjū)的民族村寨振兴图景,这也是叙永县近年来发展民族特色产业(tèsèchǎnyè)的缩影。 叙永县(xùyǒngxiàn)委统战部副部长、民宗局局长范小青(fànxiǎoqīng)介绍,2020年以来,叙永县共争取“四川省民族团结(mínzútuánjié)进步示范工程”等各类资金5742万元,实施民族类项目122个,其中产业发展资金3484万元,主要用于支持(zhīchí)民族地区水果种植、中医药、特色手工业等特色产业发展,推进民族地区农文旅(nóngwénlǚ)融合发展,助力群众增收致富。(完)
四川泸州:“红色文旅+火红甜橙”走出彝寨振兴新路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